2016年度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2017-04-15 08:34:26 来源:中华财会网
2016年度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财政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制订本套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
一、填报范围
本套报表适用于境内、境外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并能够编制完整会计报表的所有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企业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城镇集体企业填报。具体指各类国有企业(单位),以及供销合作社、二轻集体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民政福利企业、街道企业、校办企业等城镇集体企业、厂办大集体。
(一)国有控股企业是指国家或国有企业(单位)作为出资人之一,国有投资份额(包括国家资本和国有法人资本)占被投资企业实收资本50%以上(含50%),或者虽未拥有多数股权,但对被投资企业拥有实际控制力的企业。具体包括:
1.国有间接控制的企业,指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其过半数以上国有权益性资本的企业。
2.国有直接与间接控制的企业,指母公司虽然只拥有其半数以下的权益性资本,但通过与子公司合计拥有其过半数以上国有权益性资本。
3.多方国有单位投资的、具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控制权指能够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
(二)境外企业是指以下三类企业(单位):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国有境外企业集团(以下简称境外企业集团)及所属子公司(或二级企业),包括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和地方的有关境外企业集团。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设立企业或办事机构的境内国有及国有控股的投资单位(以下简称境内投资单位)。
3.境内投资单位直接投资控股的境外企业。
(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指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报社、出版社等国有事业单位。
(四)厂办大集体是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一些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的劳动服务公司或其他形式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二、报表组成
本套报表包括:
(一)报表封面
(二)主表:资产负债表(财企01表)、利润表(财企02表)、现金流量表(财企03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财企04表),国有资本变动情况表(财企05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财企06表),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财企07表),基本情况表(财企08表)。
(三)补充指标表:境外子企业基本情况表(财企补01表)、汇编范围企业户数情况表 (财企补02表)、国有企业办社会机构情况表(财企补03表)、上市公司国有股情况表(财企补04表)、国有企业带息负债情况表(财企补05表)、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支出表(财企补06表)。
三、分户报表封面
(一)封面左边
1.企业名称: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全称。
2.单位负责人: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法定代表人。凡企业正在更换法定代表人,但尚未办理变更登记手续的,由实际负责人签字盖章。
3.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总会计师):指按照国家规定担任总会计师职务的企业领导人。尚未设置总会计师职务及总会计师未分管财务决算工作的企业,由实际分管财务决算工作的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
4.会计(财务)机构负责人:指企业内部承担财务会计职能的专职机构的部门负责人。
5.填表人:指具体负责编制报表的工作人员。
6.编报日期:指财务决算报表通过企业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审核签发的日期。
7.报表审计机构:指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实施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名称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名称。
8.审计报告签字人:指在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或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
(二)封面右边
1.组织机构代码:指各级质检部门核发的企业(单位)法人代码证书规定的9位代码。尚未取得同一代码的企业(单位),应主动与当地质检部门联系办理核发手续。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6]53号),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企业原证照有效期满、申请变更登记或者申请换发营业执照的,一律改为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8位)。有上述情况的企业(单位)填写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第9-17位。
本代码由本企业代码、上一级企业(单位)代码、集团企业(公司)总部代码三部分组成,具体填报方法如下:
(1)非集团型企业只需填列“本企业代码”,“上一级企业(单位)代码”和“集团企业(公司)总部代码”不填。
(2)集团型企业需区别以下情况填列:
①集团公司总部(一级)在填报集团企业合并报表时,“本企业代码”和“集团企业(公司)总部代码”均按集团公司代码填列,“上一级企业(单位)代码”不填。
②当本企业为集团公司二级企业时,按要求填列“本企业代码”、“上一级企业(单位)代码”和“集团企业(公司)总部代码”。其中“上一级企业(单位)代码”与“集团企业(公司)总部代码”相同。集团公司本部填列的方法同集团公司二级企业的填列方法,差额表比照集团本部填列。
③当本企业为集团三级企业时,应按实际情况填列“本企业代码”、“上一级企业(单位)代码”及“集团企业(公司)总部代码”。集团公司二级企业本部视同集团公司三级企业填列,差额表比照二级企业本部填列。
④当本企业为集团三级以下企业时,比照三级企业填列。
2.隶属关系:本代码由“行政隶属关系代码”和“部门标识代码”两部分组成。具体填报方法如下:
(1)中央企业(不论级次和所在地区):“行政隶属关系代码”均填零,“部门标识代码”根据国家标准《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名称代码》(GB/T4657—2009)编制。
(2)地方企业:
①“行政隶属关系代码”根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编制。具体编制方法:
A、省级企业以行政区划代码的前两位数字后加四个零表示。如:山东省省属企业一律填列“370000”;
B、地市级企业以行政区划代码的前四位数字后加两个零表示。如:山东省济南市市属企业一律填列“370100”;
C、县级(市辖区)企业以行政区划代码的本身六位数表示。如: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区级企业一律填列“370113”。
②“部门标识代码”根据企业财务或产权归口管理的部门、机构或企业集团,比照国家标准《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名称代码》(GB/T4657-2009)填报。如:隶属各省“交通厅(局)”管理的企业,填报“交通部”代码“348”。无行政主管部门的企业,填行业对口部门(协会)的代码。机构设置与中央对口的各地方部门均应按国家标准填列。
3.所在地区:根据国家标准《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2659-2000)和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选择填列。
4.所属行业码:本代码由“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和“执行会计准则情况代码”两部分组成。
(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依据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结合企业主要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性质,按“小类”划分填列。
(2)“执行会计准则情况代码”根据企业目前所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核算制度的实际情况填列。具体代码为:
企业会计准则-00,企业会计制度-13,小企业会计准则-14,其他-99。
5.经营规模:按照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规定的分类标准填列,具体分为:1 大型,2 中型,3 小型,4微型。
6.经济类型:按照所有制形式划分的企业类型。厂办大集体是指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一些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了一批劳动服务公司或其他形式工商登记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办大集体主要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其中:
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是指各类中央企业(含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中央下放企业厂办大集体是指中央下放的煤炭、有色、军工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地方企业厂办大集体指地方国有企业批准并资助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7.组织形式:根据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类型及有关性质填列。具体包括:10公司制企业(11国有独资公司12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3上市股份有限公司14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20非公司制企业(21非公司制独资企业 22其他非公司制企业),30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40其他。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选“公司制企业”中的“国有独资公司”,一人有限等有限责任公司选“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填列。
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还应填报其股票代码,为6位数字。如果企业已发行A股股票并有其他类别股票上市(如B股、H股、N股等)则填报A股股票代码;如果只发行了B股股票,则填报B股股票代码;如果只在境外发行股票,则该代码填“000000”。
8.工资管理标识码:整体执行工效挂钩工资办法的企业填“10”;部分执行工效挂钩工资办法的企业填“20”;部分执行工效挂钩工资办法针对合并主体而言,如果其合并报表范围内所属企业既有执行工效挂钩工资办法的企业,又有不执行工效挂钩工资办法的企业,则其合并报表封面工效挂钩标识码填“20”;不执行工效挂钩工资办法的企业填“30”,其中: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企业填“31”,除此以外的其他情况填“32”。
9.社会保险标识码:按照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其他保险等参加情况分别填列,未参加填“0”,参加填“1”。其他保险是指除上述七项保险以外的其他社会保险。
10.审计方式:指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具体审计方式,包括:0未经审计,1社会中介机构审计,2内部审计机构审计。
11.审计意见类型:指注册会计师或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具体包括: 1标准无保留意见,2非标准无保留意见,3保留意见,4否定意见,5无法表示意见。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是指带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
12.设立年份:指企业(单位)工商注册登记或批准成立的具体年份。
13.上年组织机构代码:由本企业上一年度填报本套报表时,录入的“组织机构代码——本企业代码”和上年“报表类型码”共10位码组成。如为新报单位,此代码不填。
14.上报因素:反映企业连续上报情况,或以前年度未填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从本年度起纳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填报范围的新报原因。具体标识含义如下:
(1)0 连续上报:指上年度填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企业(单位)。
(2)1新投资设立:指本年新投资注册设立并正式营业的企业(不含竣工移交、新设合并、分立)。
(3)2竣工移交:指建设项目竣工后从基本建设单位转为生产经营的企业。
(4)3 新设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单位)合并成一个新企业(单位),原企业(单位)均不再具有法人资格。
(5)4 分立:指经批准由企业分立而成立的新企业(单位)。
(6)5上年应报未报:指上年漏报或因客观原因未填报本报表,从本年度起按规定单独报送的企业(单位)。
(7)6划转:指因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形式调整和资产重组等原因引起的整建制划入而新增且上年未作单户填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的企业(单位)。
(8)7收购:指因购入而新增的上年未作单户填报本报表的企业(单位)。
(9)9其他:指上述各项原因中未包括的上报原因。
15.报表类型码:指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报表类型码,具体包括:
0单户表,1集团差额表,2金融子企业表,3境外子企业表,4事业并企业表,5基建并企业表,9集团合并表。
16.补充指标表标识码:具体内容包括: 01境外子企业基本情况表,02汇编范围企业户数情况表,03国有企业办社会机构情况表,04上市公司国有股情况表,05国有企业带息负债情况表,06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支出表。
17.备用码:根据实际需要可自行规定填报内容。
四、资产负债表[财企01表]
(一)编制方法
1.表内“期末余额”指标以企业年终财务决算有关指标填列。
2.表内“年初余额”指标根据企业上年度财务决算中资产负债表的“期末余额”结合本年度调整数填列。
3.表内“结算备付金”、“拆出资金”、“应收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准备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及垫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手续费及佣金”、“应付分保账款”、“保险合同准备金”、“代理买卖证券款”、“代理承销证券款”、“一般风险准备”等指标仅由金融企业填列。
4.表内“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已归还投资”、“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利润归还投资”等指标由集团公司控股的外商投资企业填列。
5.表内“少数股东权益”由集团型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填列。
6.企业应依据本编制说明要求填列表中各项指标,编制说明中未作解释的内容以企业目前所执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为依据。
(二)表内有关指标解释
1. △结算备付金:反映企业为证券交易的资金清算与交收而存入指定清算代理机构的款项,应根据“结算备付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2. △拆出资金:反映企业拆借给境内、境外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应根据“拆出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所属相关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分析计算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以交易为目的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权证投资等金融资产,应根据“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衍生金融资产:反映企业衍生工具形成资产的期末余额。
5.应收账款:企业应根据“应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6. △应收保费:反映按照原保险合同约定应向投保人收取的保费,应根据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7. △应收分保账款:反映企业从事再保险业务应收取的款项,应根据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8. △应收分保准备金:反映再保险分出人从事再保险业务确认的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以及应向再保险接受人摊回的保险责任准备金,应根据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9.应收利息:反映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放贷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应收取的利息,应根据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10.应收股利:反映企业尚未收回的被投资单位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根据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11.其他应收款:反映企业的其他应收款情况,应根据“其他应收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相应“坏账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12.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反映按照返售协议约定先买入再按固定价格返售的票据、证券、贷款等金融资产所融出资金,应根据“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科目所属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3.存货:企业应根据存货相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存货跌价准备”或“商品削价准备”、“代销商品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14.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反映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及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资产的期末余额。
15.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反映企业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金额,本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6.其他流动资产:反映企业除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以外的其他流动资产。
17. △发放贷款及垫款:反映企业发放的贷款和贴现资产扣减贷款损失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应根据“贷款”、“贴现资产”等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减去“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分析计算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8.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金融资产,应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19.持有至到期投资:反映企业持有至到期日投资的摊余成本,即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应根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20.长期应收款:企业应根据“长期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相应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和“坏账准备”科目所属相关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21.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应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账面余额,减去相应“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22.投资性房地产:反映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摊销)”和“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应根据“投资性房地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3.固定资产净额:反映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扣减累计折旧、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
24.在建工程:反映企业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在建工程的成本扣减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应根据“在建工程”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25.固定资产清理:反映企业因出售、毁损、报废等原因转入清理但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净值,以及固定资产清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变价收入等各项金额的差额。
26.生产性生物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应根据“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27.油气资产:反映企业持有的矿区权益和油气井及相关设施的原价减去累计折耗和累计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应根据“油气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耗”科目期末余额和相应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填列。
28.无形资产:反映企业持有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相应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29.开发支出:反映企业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能够资本化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支出部分,应根据“研发支出”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30.商誉:反映企业合并中形成商誉的价值,应根据“商誉”科目期末余额,减去相应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填列。
31.长期待摊费用:反映企业已经发生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负担的分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项费用,应根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数额后的金额填列。
32.递延所得税资产:反映企业确认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应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33.其他非流动资产:反映企业除以上资产以外的其他长期资产。其中,特准储备物资主要反映企业按照国家和上级规定储备的用于防汛、战备等特定用途的物资年末结存成本,应单独列示。如该项目价值较大的,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内容和金额。
34.△向中央银行借款:反映企业向中国人民银行借入的款项,应根据“向中央银行借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35.△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反映企业吸收的各种存款和境内、境外金融机构的存款,应根据“同业存放”、“吸收存款”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36.△拆入资金:反映企业从境内、境外金融机构拆入的款项,应根据“拆入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37.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反映企业承担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以交易为目的所持有的金融负债,应根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38.衍生金融负债:反映企业衍生工具形成负债的期末余额。
39.△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反映企业按照回购协议先卖出再按固定价格买入的票据、证券、贷款等金融资产所融入的资金,应根据“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40.△应付手续费及佣金:反映企业从事再保险业务应向再保险分出人或再保险接受人支付但尚未支付的款项,应根据相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41.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的工资、职工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辞退福利等各种薪酬,应根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其中: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应单独列示。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应在“应付福利费”项下单独列示。
42.应交税费:反映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缴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应根据“应交税费”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期末为借方余额,应以“-”号填列。其中:应交税金应单独列示。
43.应付利息:企业根据“应付利息”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4.应付股利:反映企业根据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审议批准的利润分配方案应付未付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根据“应付股利”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45.其他应付款:反映企业应付、暂收的款项,应根据“其他应付款”期末贷方余额填列。
46.△应付分保账款:反映从事再保险业务应付未付的款项,应根据“应付分保账款”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47.△保险合同准备金:反映企业提取的保险合同准备金,应根据“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48.△代理买卖证券款:反映企业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买卖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有价证券而收到的款项,应根据“代理买卖证券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49.△代理承销证券款:反映企业接受委托,采用承购包销方式或代销方式承销证券所形成的、应付证券发行人的承销资金,应根据“代理承销证券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50.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负债:反映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负债的期末余额。
51.其他流动负债:反映未包括在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及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内的流动负债,含短期融资券。
52.长期应付款:企业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期末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53:长期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辞退福利中将于资产负债表日起12个月之后支付的部分、离职后福利中设定收益计划净负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中符合设定收益计划条件的净负债。
54.专项应付款:企业应根据“专项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5.预计负债:反映企业各项预计的负债,包括对外提供担保、商业承兑票据贴现、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重组义务、亏损合同等,应根据“预计负债”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56.递延收益:反映企业应在以后期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及其他。
57.递延所得税负债:反映企业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根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58.特准储备基金:反映国家拨给企业的特准储备基金的余额。
59.实收资本(股本):反映企业各投资者实际投入的资本(或股本)总额。其中: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实收资本净额”按“实收资本”扣除“已归还投资”后的金额填列。
(1)国有资本: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单位)或国有独资公司对企业投资形成的资本金。
国有法人资本: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单位)或国有独资公司对企业投资形成的资本金。
(2)集体资本:指由本企业职工等自然人集体投资或各种机构对企业进行扶持形成的集体性质的资本金,以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集体企业对企业投资形成的资本金。
(3)民营资本:指除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外商资本以外的其他资本。
个人资本:指自然人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
(4)外商资本:指外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
60.#已归还投资:反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合同规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投资。本项目应根据“已归还投资”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非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不填。
61.其他权益工具:反映企业发行的除普通股以外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
62.库存股:反映企业持有尚未转让或注销的本企业股份金额,应根据“库存股”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623.其他综合收益:反映企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应根据“其他综合收益”科目期末余额分析填列。其中: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应单独列示。
64.专项储备:反映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维简费等专项储备的期末余额。
65.盈余公积:反映企业盈余公积的期末余额。本项目应根据“盈余公积”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其中,“法定盈余公积”反映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反映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按照规定的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储备基金”反映外商投资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经批准用于弥补亏损和增加资本的储备基金;“企业发展基金”反映外商投资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企业生产发展和经批准用于增加资本的企业发展基金;“利润归还投资”反映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照规定在合作期间以利润归还投资者的投资。
66.△一般风险准备:反映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67.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反映企业将外币表示的资产负债表折算成记账本位币表示的资产负债表时,由于报表项目采用不同的折算汇率所产生的差额。
68.未分配利润:反映尚未分配的利润,未弥补的亏损,在本项目内以“-”填列。
69.*少数股东权益:反映除母公司以外的其他投资者在子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数额。
(三)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主要指标对照表
2015年报表项目 行次 未执行新准则项目 2015年报表项目 行次 未执行新准则项目
流动资产: 1 流动负债: 73
货币资金 2 货币资金 短期借款 74 短期借款
△结算备付金 3 △向中央银行借款 75
△拆出资金 4 △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 76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5 短期投资 △拆入资金 77
衍生金融资产 6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78
应收票据 7 应收票据 衍生金融负债 79
应收账款 8 应收账款 应付票据 80 应付票据
预付款项 9 预付账款 应付账款 81 应付账款
△应收保费 10 预收账款 82 预收账款、预提费用中属于预收性质的内容
△应收分保账款 11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83
△应收分保准备金 12 △应付手续费及佣金 84
应收利息 13 应收利息 应付职工薪酬 85
应收股利 14 应收股利 其中:应付工资 86 应付工资
其他应收款 15 其他应收款 应付福利费 87 应付福利费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16 其中: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 88
存货 17 存货 应交税费 89 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等
其中:原材料 18 原材料 其中:应交税金 90 应交税金
库存商品(产成品) 19 库存商品(产成品) 应付利息 91 应付利息、预提费用中的借款利息
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资产 20 应付股利 92 应付股利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21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等 其他应付款 93 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中的其他内容
其他流动资产 22 以上未包括的其他流动资产 △应付分保账款 94
流动资产合计 23 △保险合同准备金 95
非流动资产: 24 △代理买卖证券款 96
△发放贷款及垫款 25 △代理承销证券款 97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6 长期债权投资 划分为持有待售的负债 98
持有至到期投资 27 长期债权投资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99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长期应收款 28 长期应收款 其他流动负债 100 应付权证、其他流动负债
长期股权投资 29 长期股权投资、股权分置流通权 流动负债合计 101
投资性房地产 30 非流动负债: 102
固定资产原价 31 固定资产原价 长期借款 103 长期借款
减:累计折旧 32 累计折旧 应付债券 104 应付债券
固定资产净值 33 固定资产净值 长期应付款 105 长期应付款
减: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4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长期应付职工薪酬 106
固定资产净额 35 固定资产净额 专项应付款 107 专项应付款
在建工程 36 在建工程 预计负债 108 预计负债
工程物资 37 工程物资 递延收益 109
固定资产清理 38 固定资产清理 递延所得税负债 110 递延税款贷项
生产性生物资产 39 其他非流动负债 111 其他非流动负债
油气资产 40 其中:特准储备基金 112 特准储备基金
无形资产 41 无形资产 非流动负债合计 113
开发支出 42 负 债 合 计 114
商誉 43 商誉、 合并价差 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 115
长期待摊费用 44 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 实收资本(股本) 116 实收资本(股本)
递延所得税资产 45 递延税款借项 国有资本 117 国家资本及国有法人资本
其他非流动资产 46 其他长期资产 其中:国有法人资本 118 国有法人资本
其中:特准储备物资 47 特准储备物资 集体资本 119 集体资本及集体法人资本
非流动资产合计 48 民营资本 120
49 其中:个人资本 121 个人资本
50 外商资本 122 外商资本
51 #减:已归还投资 123
52 实收资本(或股本)净额 124
53 其他权益工具 125
54 其中:优先股 126
55 永续债 127
56 资本公积 128 资本公积
57 减:库存股 129 库存股
58 其他综合收益 130
59 其中: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131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60 专项储备 132
61 盈余公积 133 盈余公积
62 其中:法定公积金 134
63 任意公积金 135
64 #储备基金 136
65 #企业发展基金 137
66 #利润归还投资 138
67 △一般风险准备 139 一般风险准备
68 未分配利润 140 未分配利润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未处理资产损失
69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 141
70 *少数股东权益 142
71 所有者权益合计 143
资 产 总 计 72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计 144
(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报表项目对照表
行次 金融企业报表项目 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项目
1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货币资金
2 存放同业款项 货币资金
3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
4 结算备付金 △结算备付金
5 衍生金融资产 衍生金融资产
6 交易性金融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7 应收利息 应收利息
8 应收保费 △应收保费
9 应收分保账款 △应收分保账款
10 应收代位追偿款 其他应收款
11 其他资产(属于流动资产的部分) 其他流动资产
12 拆出资金 △拆出资金
13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14 贵金属 其他流动资产
15 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应收分保准备金
16 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 △应收分保准备金
17 保户质押贷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部分)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18 发放贷款及垫款(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部分)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
19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0 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
21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
22 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
23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净额
24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
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资产
26 其他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的部分) 其他非流动资产
27 发放贷款及垫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部分) △发放贷款及垫款
28 保户质押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部分) 其他非流动资产
29 存出资本保证金 其他非流动资产
30 独立账户资产 其他非流动资产
31 定期存款 其他非流动资产
32 应收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 其他非流动资产
33 应收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其他非流动资产
34 向中央银行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35 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
36 交易性金融负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37 衍生金融负债 衍生金融负债
38 应付赔付款 应付账款
39 应付手续费及佣金 应付手续费及佣金
40 应付分保账款 应付分保账款
41 预收保费 预收账款
42 应付职工薪酬 应付职工薪酬
43 应交税费 应交税费
44 应付利息 应付利息
45 应付保单红利 应付利息
46 其他负债(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部分)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47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 △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
48 吸收存款 △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
49 拆入资金 △拆入资金
50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
51 保户储金及投资款 其他流动负债
52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保险合同准备金
53 未决赔款准备金 △保险合同准备金
54 代理买卖证券款 △代理买卖证券款
55 代理承销证券款 △代理承销证券款
56 长期借款 长期借款
57 应付债券 应付债券
58 预计负债 预计负债
59 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
60 其他负债(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部分) 其他非流动负债
61 独立账户负债 其他非流动负债
62 寿险责任准备金 其他非流动负债
63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其他非流动负债
64 实收资本 实收资本
65 库存股 库存股
66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
67 盈余公积 盈余公积
68 一般风险准备 △一般风险准备
69 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
(五)表内公式。
17行≥(18+19)行(合理性);23行=(2+3+……+17+20+21+22)行;33行=(31-32)行;35行=(33-34)行;46行≥47行;48行=(25+26+……+30+35+36+…+46)行;72行=(23+48)行;85行≥(86+87)行;87行≥88行;89行≥90行(合理性);101行=(74+75+……+85+89+91+92+……+100)行;111行≥112行;113行=(103+104+……+111)行;114行=(101+113)行;116行=(117+119+120+122)行;若封面组织形式为11或21,且封面“报表类型码”为0或2或3或4或5,则116行=117行;117行≥118行;120行≥121行;124行=(116-123)行;125行≥(126+127)行;130行≥131行(合理性);133行≥(134+135+136+137+138)行;141行=(124+125+128-129+130+132+133+139+140)行;143行=(141+142)行;144行=(114+143)行;144行=72行;若封面“上报因素”为0或5或6或7或9,则72行年初金额>0(合理性);若封面“报表类型码”为0或2或3或4或5,则142行=0(合理性);若“报表类型码”为0或3或4或5,则3行=0、4行=0、10行=0、11行=0、12行=0、16行=0、25行=0、75行=0、76行=0、77行=0、83行=0、84行=0、94行=0、95行=0、96行=0、97行=0、139行=0 (合理性)。
五、利润表[财企02表]
(一)编制方法
1.本表反映企业在一年或一个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企业应根据损益类账户及其有关明细账户的上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和本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分析填列。如果上年度利润表与本年度该表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不相一致,应按本年度口径调整后填列。
2.表内“△利息收入”、“△已赚保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退保金”、“△赔付支出净额”、“△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保单红利支出”、“△分保费用”、“△汇兑收益”为金融企业专用,其他企业不填。
3.表内“少数股东损益”和“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仅由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集团企业填报。
4.企业应依据本编制说明要求和相关项目填列表中各项指标,编制说明中未作解释的内容以目前企业所执行的会计核算制度为依据。
(二)表内有关指标解释
1.营业总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利息收入、△已赚保费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四部分内容。
2.营业收入: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应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3.△利息收入:反映企业经营贷款业务等确认的利息收入,应根据“利息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4.△已赚保费:反映“保险业务收入”项目金额减去“分出保费”、“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项目金额后的余额。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5.△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反映企业确认的包括办理结算业务等在内的手续费、佣金收入,应根据“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6.营业总成本:包括营业成本、△利息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退保金、△赔付支出净额、△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保单红利支出、△分保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和其他共十四部分内容。
7.营业成本: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成本总额,应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8.△利息支出:反映企业经营存款业务等确认的利息支出,应根据“利息支出”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9.△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反映企业确认的包括办理结算业务等在内发生的手续费、佣金支出,应根据“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等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0.△退保金:反映企业寿险原保险合同提前解除时按照约定退还投保人的保单现金价值,应根据“退保金”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1.△赔付支出净额:反映企业支付的原保险合同赔付款项和再保险合同赔付款项。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2.△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反映企业提取的保险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应根据“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3.△保单红利支出:反映企业按原保险合同约定支付给投保人的红利。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4.△分保费用:反映企业从事再保险业务支付的分保费用,依据“分保费用”扣减“摊回分保费用”的净额填列。仅由金融企业填报。
15.营业税金及附加: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等,应根据“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发生额填列。
16.销售费用: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广告费等相关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应根据“销售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
17.党建工作经费:反映企业专门用于本单位党建工作发生的费用。
18.财务费用:反映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发生的费用,其中: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项目需单独列示,均以正数填列,若汇兑净损失项目为汇兑净收益,以“-”号填列。其中,利息支出反映企业本年发生的不符合资本化条件而计入当期损益的票据贴现利息、应付票据利息、交易性金融负债利息、金融机构长短期借款利息、应付债券利息等其他带息负债利息。
19.资产减值损失:反映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各项减值损失,应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发生额分析填列。由执行新会计准则企业填列。
20.其他:反映石油石化企业勘探费用。
21.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反映企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应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净损失以“-”号填列。由执行新会计准则企业填列。
22.投资收益: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应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投资损失以“-”号填列。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单独列示。
23.△汇兑收益:反映企业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形成的净收益,应根据“汇兑损益”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为净损失以“-”号列示。仅由金融企业填列。
24.营业外收入: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但构成本年利润总额的利得,应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企业确认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比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付账款”等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5.政府补助:反映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未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根据“补贴收入”科目填报。
26.营业外支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但应从本年实现的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损失,应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企业确认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比照“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原材料”、“库存商品”“应付账款”等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7.所得税费用:反映企业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
28.净利润:包括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少数股东损益两部分内容。
29.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主要包括以下项目:
(1)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导致的变动、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等;
(2)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主要包括: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被投资单位可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变动中所享有的份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以及自用房地产或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部分等。
30.综合收益总额:反映企业在某一期间除与所有者以其所有者身份进行的交易之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所引起所有者权益变动。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反映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相加后的合计金额。
31.每股收益:反映普通股股东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或承担的亏损,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仅由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填列。
基本每股收益:反映股份有限公司仅考虑当期实际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计算的每股收益,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确定。
稀释每股收益:反映股份有限公司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设企业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而计算的每股收益。
(三)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主要指标对照表
2015年报表项目 行次 未执行新
准则项目 2015年报表项目 行次 未执行新
准则项目
一、营业总收入 1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31 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
其中:营业收入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 32 非货币性交易收益
△利息收入 3 政府补助 33
△已赚保费 4 债务重组利得 34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5 减:营业外支出 35 营业外支出
二、营业总成本 6 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 36 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
其中:营业成本 7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 37 非货币性交易损失
△利息支出 8 债务重组损失 38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9 四、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39 利润总额
△退保金 10 减:所得税费用 40 所得税费用
△赔付支出净额 11 五、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41 净利润、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 12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42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保单红利支出 13 *少数股东损益 43 少数股东损益
△分保费用 14 六、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44
营业税金及附加 15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一)以后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45
销售费用 16 销售费用 1.重新计量设定受益计划净负债或净资产的变动 46
管理费用 17 管理费用 2.权益法下在被投资单位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享有的份额 47
其中:研究与开发费 18 研究与开发费 (二)以后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48
财务费用 19 财务费用 1.权益法下在被投资单位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中享有的份额 49
其中:利息支出 20 利息支出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
利息收入 21 利息收入 3.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损益 51
汇兑净损失 22 汇兑净损失 4.现金流量套期损益的有效部分 52
资产减值损失 23 5.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 53
其他 24 七、综合收益总额 54
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以“-”号填列) 25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综合收益总额 55
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26 投资收益、期货收益 *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 56
其中: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27 八、每股收益: 57
△汇兑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28 基本每股收益 58
三、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29 营业利润 稀释每股收益 59
加:营业外收入 30 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 60
(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报表项目对照表
行次 金融企业报表项目 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项目
1 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
2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3 已赚保费 △已赚保费
4 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
5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6 退保金 △退保金
7 赔付支出减“摊回赔付支出” △赔付支出净额
8 保单红利支出 △保单红利支出
9 分保费用减“摊回分保费用” △分保费用
10 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 △提取保险合同准备金净额
11 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
12 业务及管理费 销售费用
13 汇兑收益 △汇兑收益
14 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损失
15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18 投资收益 投资收益
19 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
20 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
21 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
22 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
23 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
24 稀释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
(五)表内公式
1行=(2+3+4+5)行;6行=(7+8+……+17+20+24+25)行;17行≥(18+19)行;20行≥(21-22+23)行(合理性);27行≥28行(合理性);30行=(1-6+26+27+29)行;31行≥(32+33+34+35)行;36行≥(37+38+39)行;40行=(30+31-36)行;42行=(40-41)行;42行=(43+44)行;如果组织形式为13,则59行与60行不为0(合理性);55行=(42+45)行;55行=(56+57)行;若封面“报表类型码”为0或2或3或4或5,44行=0、57行=0(合理性);若“报表类型码”为0或3或4或5,则3行=0、4行=0、5行=0、8行=0、9行=0、10行=0、11行=0、12行=0、13行=0、14行=0、29行=0(合理性)。
相关热词搜索: 2016年度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编制说明
上一篇:2016年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填报说明-上海财政局
下一篇:2016年度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补充指标表]编制说明